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8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孩子成材了,却不能给我们养老尽孝?还养Ta来干嘛....

2015-10-21 DrBing 英华兰的DrBing


母亲节的时候某视频网站搞了个采访活动,问北京的白领们多久没回家了。很多人都立刻哽咽了,好几个女孩子都哭了起来,有一个说:4年没见过父母了...然后赶紧接过记者手中的电话给妈妈致电。


那是很让人动容的一幕: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到更广阔的世界去生根发芽、自由翱翔,那一天,我们呢?


2003年。那一年法国夏季酷暑,有大约15000名老人因为缺乏照顾而困死家中。当时法国的医护人员大批在外度假,当医院发现中暑病人激增时,却无法把他们叫回来加班。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也不例外,直到酷暑结束,他的假期也正常度完后,他才慢悠悠回到巴黎。大批子女在父母和医院的紧急召唤之后都不肯中断假期回来照顾住院的老人,甚至有数以百计的老人在去世之后,子女都不肯回家参加葬礼,只好由政府出面安葬。


也许这个场面描绘得过渡夸张,但在社会福利完善的国家,子女越来越不在父母身边,是一个严酷的事实。


昨天和我的忠实读者Lola妈妈聊天,其中有这么一段问答:


我家情况有些奇怪,我妈作为被打倒的大资本家后代,一辈子诚惶诚恐。她对我姐妹两的教诲是:“你两生为中国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变成外国人”(咳咳...)我的爸爸则刚好相反,他的愿望是我们能进入他任教的大学,做人安分守己知足,不要奋斗——伤身!要过平凡幸福的生活。当然在这场育儿线路的竞争中,强势、洗脑到位又有执行力的虎妈完胜,猫爸完败,后来我和姐姐都顺利留学,实现了妈妈的愿望。


我出国第四年才第一次回国。妈妈倒好,她每年都会来欧洲开会,来我家住十来天。倒是四年后第一次看到忽然间苍老了许多的爸爸,当时翻江倒海的感受,至今想起也会鼻子一酸。


父母的去世比较突然,而且比较早,爸爸是一夜之间过世的,第二天我就启程回国,的确应征了“没法尽孝”的命运。


后来妈妈也突然病了,我中断了学业和工作回国,直到她三年后去世。也算是尽了一点孝,可惜的还是没有在她健康的时候给予她“天伦之乐”吧。


“尽孝”和“自由”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不是说把孩子培养成“精英”为目标的教育才叫精英教育,它是指培养出一种非常了解自己的喜好、长处和拥有人生目标的孩子,这种就是“精英特质”,这种特质把这个群体和迷茫庸庸碌碌的芸芸众生区别开来。幸福的普通人,以后一般不会离家太远,他们大多可以陪伴家长一起读过温馨的晚年。但一个有目标的孩子,他们大多会被自己的景愿召唤到更广阔的世界去。不久前参加了中学(位于广州的省重点)的同学会,看了通讯录发现,有近1/3的定居海外,近1/3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其他城市,这是很惊人的数字——毕竟广州还算是一个大城市,即使这样,也有这么大比例,选择到其他有更多发展机会的地方。


问题于是就得回归到我们生一个孩子出来是为什么?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或家庭,养儿的目的当然是防老。即使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也是这样,直到俾斯麦推行了健全的社会养老制度后这个情况才得到了改善,所以不能说有这种观念的家长“自私”,而是时代和阶段决定的。纵观现在60/70后的一代人,他们的家长也很乐意孩子到大城市甚至出国,本质上和农村孩子外出打工寄钱回家是一样的,何况当时没有独生政策,送一个出去闯天下(投资),留几个在家养老(保本),方案简直就是完美。


到了“养儿防老”已经不再是必须的今天,问题就变成:你对孩子的爱是“有私”(自私这个词太贬义,所以还是用“有私”比较好)的爱还是“无私”的爱。


我完全理解那些和我爸爸一样,希望孩子能在自己晚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家长。但是如果你恰好是一个鸡血型的话,你一定要现在就想清楚一个问题:如果你把孩子培养得太用力,有一天,他很可能不在你身边。好像前面Lola妈妈说的司机提到的那位老干部一样,线路完全设计错误。


而对那些无私的家长,我觉得非常敬佩。他们做的一切,是为了让孩子长成Ta原本的样子,至于以后是留在自己身边,还是到更广阔的天空去,都无怨无悔。


英华兰的海川妈妈说了这么一段话:



世界上唯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__母爱。当然这种分离不是指时空分离,而是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


在这一渐行渐远的过程中,我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享受当下,享受陪伴和成长的过程。


孩子,本来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段旅程。


在他从出生到长大的这个时间段内,我最重要的事就是陪伴他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我也获得成长。


这个时间段过去,我也会有自己精彩的生活,而不是要拴住孩子。


人本来就是孤独的。











出版社限时团购:英语儿歌集WeeSing(18本歌词+指导书+18CD)



如果“磨耳朵套装”适合粗放型的懒妈,那WeeSing这个高精细度的儿歌教材,就适合全程参与孩子英语启蒙的牛妈。出版社限时福利,全网最低价。长按下图扫码或左下角“阅读原文”看介绍。





关注我:英华兰的DrBing



屈子曰“心如兰兮终不悔”

意思就是心里关注着英华兰,最终一定不会后悔

长按下图可以扫码关注。



相关阅读


家族遗产系列

《我的二货爸爸留给我的教育点滴》

《成为母亲是人生的重新起航》

《四个德国孩子的命运差异》

《什么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大遗产》


生命动机系列

《什么让孩子将来乘风波浪》

《感情原型和早期体验主导孩子的一生》

《中国家长集体焦虑症》

《五步法让你放下焦虑》

《贫民窟的千万富翁》


两极世界系列

《脑神经科普:聪明的孩子大脑是怎样》

《学霸和学渣是怎样在0-6被注定的》

《数字化痴呆——数字时代孩子的必然疾病》

《英式精英教育真相》

《人傻钱多的德国教育公平》

《“美国梦”支撑的美国教育》

《寒门难出贵子》

《寒门也能出贵子,18岁浙大生自白》

《穷孩子富孩子思维差异》

《发现的乐趣——诺贝尔爸爸的回忆》

《两极世界——如何让孩子在未知未来生存》


精英系列

《培养精英装逼史》

《学霸君省力法》

《为啥学霸往往代代相传》

《精英的代价和幸福的普通人》

《我们的孩子用什么和勤奋的富二代们竞争?》

《早期体育修养该给孩子带来什么财富》




阅读原文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